泰國大掃蕩來了,各行各業都在收緊。任何與非法外國人相關的財路,逐條被切——旅業、房地產、工業...近期大量外國人士被捕。
民間流傳著兩項具體原因:
第一,全球經濟不景氣,泰國正在用行動聲明:“本地蛋糕”,禁止外國人“食用”,違者一律逮捕、沒收非法所得;
第二,泰國“全民發錢,一人一萬”的政策,儘管內閣已經親手砍掉多個公職部門,但項目資金仍不充足,因此只能寄託於“抓外國人抄家罰款”補充。
儘管,泰國並不是為了“發錢”而“抄家”,但從掃蕩外國人而來的“抄家“所得,一定全面助力“泰國全民發錢”項目。接下來的順序和邏輯,將緊緊圍繞著“槍打出頭鳥”、先拿外國人“開刀”。
泰國政府展開的這一系列大規模針對非法外籍勞工的清查行動,多個行業風聲鶴唳,尤其是旅遊業、房地產和工業領域。大批非法外勞被捕,外籍人士在泰活動環境日益收緊。
泰國收緊外資政策,外籍投資者面臨嚴格管制與營商環境打壓。泰國政府針對外籍投資者的嚴格管控措施愈演愈烈,從旅遊業到房地產,再到其他支柱產業,外籍投資者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這場“掃蕩風暴”不僅影響了非法外籍勞工,也波及了大量合法外籍企業家和投資者。泰國對外資的態度從“歡迎合作”到“嚴格管制”,正在改變外籍投資者的營商生態。
重點整治:外資名義企業(Nominee)全面清查。據泰國商業部最新數據,過去三個月間,泰國累計偵辦747起涉及外資代理人(Nominee)的違法案件,經濟損失高達117.2億泰銖。其中,房地產行業216起,旅遊業85起,其餘包括物流和其他商業活動。這些案件的共同點在於,外資通過本地代理人形式開展業務,而今成為政府打擊的重中之重。
這種管控背後,折射出泰國對於外資企業的不信任。儘管這些外資代理人形式在過去被默許存在,但在經濟寒冬中,泰國政府開始將其視為破壞本地市場利益的行為,全面清查和取締。
房地產與旅遊業成打擊重點。房地產和旅遊業是外國資本進入泰國的主要領域,長期以來,這些行業依賴外資促進經濟增長。然而,目前泰國政府對外資的態度發生轉變。
在房地產行業,許多外資通過本地人名義註冊公司,以規避法律對外籍人士購房的限制。此類行為被官方視為擾亂市場秩序的“灰色地帶”,執法力度全面升級。不少外籍投資者的資產被凍結或遭到沒收,一些已合法運作多年的企業也未能倖免。
與此同時,旅遊業同樣遭受重創。過去,外籍投資者在泰國旅遊業的繁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如今,政府將其視為本地企業的“競爭者”。大量旅遊相關的外籍企業因“名義代理”問題或手續不完善被迫停業,大量罰款和強制整頓讓外資旅遊企業苦不堪言。
雙重標準:本地企業免疫,外資企業首當其衝。外籍投資者普遍反映,泰國的整治行動存在明顯的雙重標準。本地企業即使存在類似的違規行為,往往僅受到象徵性的處罰,而外資企業則被嚴格追責,甚至因細微的問題直接被查封或罰款。
一位來自歐洲的房地產投資者透露:“我們完全按照泰國法律運營,但政府卻一再用模糊的標準審查我們。與此同時,本地的同行企業在法律灰色地帶活動,卻幾乎不受影響。這種區別對待讓我們陷入困境。”
政策反覆無常,外資信心受挫,泰國政策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了外資的焦慮。在經濟形勢較好的時期,外資被鼓勵進入泰國市場,政府對外資帶來的經濟貢獻持寬容態度。然而,當經濟環境惡化時,政府迅速轉向打壓外資,試圖通過高額罰款和沒收資產緩解本地經濟壓力。
這導致外資企業對泰國市場的信心大幅下滑。一些外資企業認為,政府的政策缺乏連貫性,不僅使長期投資面臨風險,也讓外資經營環境日益惡化。
外資成“替罪羊”:本地保護主義抬頭。泰國經濟的疲軟促使本地保護主義抬頭。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明確表態,優先保護本地市場利益,對外資企業則採取更為嚴格的管控措施。一些外資企業被視為“搶佔本地市場蛋糕”的威脅,而不再是合作夥伴。
例如,在建築領域,部分外籍勞工因技術優勢被僱傭,但卻遭到集中整治。官方以“保護本地就業機會”為由,取締外籍勞工參與的項目,而實際上,本地企業難以填補技術和效率上的空缺。
外資投資者的寒冬:未來仍未明朗。泰國當前的經濟困局讓外資企業面臨兩難:一方面,退出泰國市場意味著巨額損失;另一方面,留下來則意味著持續面對政策的不確定性和市場的惡化環境。
儘管泰國政府一再強調,其政策調整是為了規範市場秩序,但外資企業普遍認為,這場整治行動更像是一次針對外資的“系統性清理”。
在泰國的外資需重新評估泰國投資風險,泰國的政策轉向已經引發國際社會的關注。對於想要進入泰國市場的外資企業而言,風險評估將是未來的重要課題。短期內,泰國政府在保護本地市場和限制外資競爭上的立場可能不會改變。
在這種環境下,外籍投資者應對政策變化保持高度敏感,並採取更為謹慎的投資策略,以應對這一複雜而多變的營商環境。泰國,曾經被視為投資樂土,如今卻讓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感到陌生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