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信詐騙犯罪的不斷升級,中國警方近年來通過“斷網”“斷卡”等措施,加強對電詐犯罪的精準打擊,遏制其利用通信網路實施詐騙的能力。
然而,面對犯罪分子的技術升級和應對手段,如何徹底斬斷其通信鏈條,仍是一項艱巨的挑戰。
在中國,警方持續強化對電詐犯罪的治理,不僅對涉案的電信站點進行查處,還大幅收緊電話卡、銀行卡等關鍵犯罪工具的獲取渠道,使電詐集團的運作難度日益增加。
而在境外,以緬甸妙瓦底為代表的電詐園區,也曾遭受當地政府的“斷電”打擊。對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鮑志鵬向《環球時報》表示,雖然斷電、斷網措施在短期內能對電詐集團造成幹擾,但犯罪分子也在不斷適應和升級技術。例如,一些園區已經配備了小型燃油發電機,甚至使用“星鏈”衛星通信系統,以繞過傳統網路封鎖,使得“斷電”“斷網”打擊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國內,儘管手機卡註冊已全面實行實名制,但仍有大量非實名或冒名登記的電話卡在黑市流通。這些電話卡主要來源於兩種方式:一是用戶主動出售已實名註冊的電話卡,二是犯罪分子利用竊取的身份資訊非法註冊新卡。上遊“號商”通過各種非法渠道收集這些號碼,再轉售給詐騙集團,為電信詐騙提供基礎通信資源。
《今日說法》2023年8月的一期節目曾曝光一起重大案件,警方成功搗毀了一條涉及運營商內部人員的黑色產業鏈,抓獲23名與詐騙集團勾結的“內鬼”。警方在犯罪嫌疑人的電腦中恢複了多達8000萬個手機號碼,揭示了電詐集團龐大的號碼資源庫。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內鬼”並不僅僅是出售手機號,還通過技術手段操控電信系統。他們利用偽造的號碼池業務合同繞開公司內部審查,在運營商機房內私設伺服器,非法接入簡訊服務系統,並向下遊詐騙集團提供批量註冊賬號的介面。
這條產業鏈的運作模式包括篩選空號資源、批量接收和發送簡訊驗證碼,為詐騙集團註冊各類網路賬號提供便利。由於這些賬號大多用於金融詐騙、網路賭博等違法活動,使得這一非法交易鏈條的危害遠超普通的“黑卡”交易。
面對電詐集團的技術進化,僅依靠傳統的“斷網”“斷卡”手段已不足以徹底瓦解其運作體系。專家建議,需加強技術監測手段,例如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技術甄別異常通信行為,追蹤詐騙鏈條。同時,進一步嚴格監管運營商內部管理,堵住“內鬼”泄露資訊的漏洞。
此外,跨國合作打擊電詐犯罪也至關重要。隨著詐騙集團的跨境化,單一國家的監管措施往往難以奏效,唯有通過國際執法合作、聯合技術封鎖和金融管控,才能真正切斷電詐集團的生存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