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泰國、緬甸等多國司法機關持續高壓打擊的背景下,仍有部分人員選擇前往緬甸從事電信詐騙活動,這一現象的背後是多重複雜因素的疊加。
一、經濟利益驅動:高薪誘惑與生存壓力
1.欺騙性招聘與“暴富”承諾
詐騙團夥通過社交媒體、熟人介紹等渠道,以“高薪工作”“低門檻入職”為誘餌,吸引求職者。例如,承諾月薪數萬元從事“客服”“技術”等輕鬆工作,實則強迫受害者參與詐騙活動。部分人員因經濟困難或對收入不滿,鋌而走險接受此類“機會”。
肯雅受害者詹姆斯被誘騙至緬甸從事加密貨幣詐騙,拒絕後被虐待;類似案例中,許多受害者因債務或失業陷入困境,被迫接受詐騙團夥的條件。
2.犯罪產業鏈的暴利支撐
據估算,緬甸電詐產業年詐騙金額高達幾十億至上百億人民幣,形成龐大利益鏈。即使面臨打擊,部分參與者仍認為“高風險高回報”,尤其是底層成員通過完成詐騙任務獲取分成。
二、緬甸的特殊環境:犯罪溫床與執法真空
1.政局混亂與地方武裝割據
2021年緬甸軍事政變後,國內陷入長期衝突,地方武裝控制區(如果敢、妙瓦底)成為犯罪集團的“避風港”。這些區域缺乏有效政府監管,犯罪活動(如電詐、毒品)與地方勢力形成利益共同體,甚至受到武裝保護。
僅緬泰邊境的妙瓦底就有上百個詐騙園區,每天超10萬人從事電詐活動。
2.跨國執法難度大
緬甸部分地區主權歸屬模糊,跨境抓捕需依賴國際合作,而地方武裝與犯罪集團勾結,常阻撓執法。例如,中國警方需通過外交途徑協調緬甸軍政府移交嫌疑人,過程耗時且存在不確定性。
三、犯罪網路的適應性與轉移能力
1.據點轉移與技術更新
高壓打擊下,電詐團夥採取靈活策略。例如,泰國切斷緬甸妙瓦底的電力後,犯罪集團迅速將設備轉移至柬埔寨波貝,並利用寮國、泰國邊境的薄弱環節重建據點。這種“打一槍換一地”的模式使打擊效果難以持久。
2.洗錢渠道的隱蔽性
詐騙資金通過境外合法金融體系洗白,涉及虛擬貨幣、跨境貿易等手段。中國對境外人民幣流通控制權的缺失,使得資金追蹤和凍結困難,犯罪收益得以留存。
四、個體認知偏差與法律意識薄弱
1.僥倖心理與脫罪借口
部分參與者存在“法不責眾”或“被動參與”的僥倖心理。例如,聲稱“被騙至緬甸”“被迫從事詐騙”,試圖逃避法律制裁。實際上,多數人清楚犯罪性質,但為利益選擇冒險。
調查顯示,95%的緬北電詐參與者為自願加入,僅少數真正被脅迫。
2.反詐宣傳的局限性
儘管中國推出國家反詐中心App、預警簡訊等措施,但部分群體(如低收入者、青少年)仍易受誘惑。詐騙團夥針對不同人群設計話術,例如以“海外務工”“跨國婚戀”為幌子,降低受害者警惕性。
五、社會經濟結構與區域不平衡
1.國內就業壓力與貧富差距
部分欠發達地區就業機會匱乏,年輕人面臨“低學曆、低技能”困境,電詐團夥提供的“高收入”成為吸引力。例如,雲南邊境地區部分人員因生計問題參與偷渡和犯罪活動。
2.灰色產業的路徑依賴
在緬甸部分區域,電詐已成為支柱產業,吸引大量外來投資(如園區建設、設備採購)。當地居民甚至將電詐視為“謀生手段”,形成惡性迴圈。
治理難點和解決方法
1.加強源頭治理
完善就業扶持政策,針對高風險群體開展精準反詐教育。
2.深化國際合作
推動與東盟國家的聯合執法,建立跨境資金追蹤機制,削弱犯罪網路的經濟基礎。
3.技術賦能打擊
利用區塊鏈、AI等技術監控異常資金流動,提升洗錢行為識別效率。
4.法律震懾與柔性勸返結合
加大對組織頭目的刑罰力度,同時對底層參與者提供自首從寬政策,分化犯罪集團。
結語
緬甸電詐問題的頑固性,本質是全球化背景下經濟失衡、治理漏洞與人性貪婪的綜合產物。唯有通過多維度治理、國際合作與社會經濟的均衡發展,才能從根本上瓦解這一犯罪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