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緬甸強地震,波及鄰國泰國,曼穀震感明顯。韓國新人男團BOYNEXTDOOR(粉絲昵稱“門童”)原定於次日在曼穀舉行演唱會,最終因地震取消。然而,公司發布公告的時間和方式,引發了巨大爭議。
不少提前抵達曼穀的中國粉絲稱,演出取消通知晚於藝人返韓時間,甚至在發布後被短暫刪除,導致中國粉絲大批滯留或失聯(涉及泰緬拐賣疑點),引爆網路輿論。截至3月30日,中國粉絲失聯人數為40-50人。
2025年3月29日,據大象新聞報道,當時數據大約為40人失聯,最小失聯者為16歲。失聯者整體特徵以16-23歲女性為主,部分疑似涉及拐賣。
此外,10歲女孩赴泰引發關注,但目前未得到證實。下圖,中國粉絲自發建立互助文檔,通過標記紅色(已找到)和白色(未聯繫)即時更新名單。
演唱會主辦方最初在地震後第一時間宣布取消演出,但很快刪除了公告,直到成員已經乘機返回韓國後,才重新發布正式取消通知。
指示,演出取消公告裡,只有一句:
“現在藝人和工作人員都處於安全狀態”
這意味著大量早已抵達曼穀的觀眾——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專程飛來的中國粉絲——未能及時獲知消息,措手不及地被困在曼穀、或滯留、或遭遇危險、或經濟困難。
而公司隨後發表的聲明稱出於安全考量取消演唱會,並對災區民眾致哀,但對觀眾承受的損失隻字未提。
儘管六位成員在社交平台發文表示“希望大家都能安全回家”,但由於時機滯後且未有進一步行動,這樣的回應被許多粉絲視為敷衍。
更令粉絲寒心的是,有傳言稱藝人團隊匆忙改簽航班搭乘頭等艙離境,在泰國緊急關閉機場前就包機返韓,期間完全沒有安撫現場粉絲。
據現場視面顯示,曼穀機場中“門童”成員在保安護送下快步離開。有焦急的粉絲用韓語追問:“我們怎麼辦啊?” 然而偶像們低頭快走,未予回應。
不少粉絲表示,藝人團隊趕在機場關閉前包機離泰,甚至還搶佔了粉絲預定的接駁車資源,卻未對滯留者進行任何安撫。
更令人心寒的是,網路陸續曝出現場有粉絲用韓語向藝人求助,但成員還是匆匆離開、全程無回應。這種冷漠態度引發大量粉絲脫粉,社交平台“#門童粉絲超40人處於失聯狀態#”“#門童曼穀取消#”等詞條熱度居高不下。
公開資料顯示,“門童”BOYNEXTDOOR是HYBE旗下KOZ ENTERTAINMENT於2023年5月30日推出的韓國男子演唱組合,由樸成淏、李常赫、明宰鉉、漢東旼 、金桐儇、金雲鶴六名成員組成。“門童”BOYNEXTDOOR
事已至此,有中國粉絲將事件全程總結成了一張圖,如下:
事件發酵後,中國粉絲群體展現出強大自組織能力,迅速建立互助文檔,列出了避難地點、航班改簽資訊、物資需求、失聯者名單、自救攻略等內容,許多網友在微博、小紅書等平台轉發相關連結。
有在其他國家的華人表示,如果有回國航班中轉路過其所在城市的粉絲,可以免費提供接應與住宿,展現出粉絲互助的暖意。
隨後有組織者稱,通過大家的努力,多數滯留者已得到指導,有的成功改簽機票或返回酒店等待離境。
一些粉絲甚至自掏腰包採購飲用水與食物支援他人。不少網友也自發提供住宿、接應等幫助,體現了“海外互助”的溫暖。
部分順利回國的粉絲表示,以後再也不亂追星了,關鍵時刻,永遠是中國人幫助中國人。
上述這一幕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傳播,自然引發粉絲群體的巨大失望和憤怒。
他們遠赴他國支援偶像,卻在災難來臨時被拋在身後。公司的溝通失當、偶像方的冷淡態度與粉絲的期待形成強烈反差——
演出取消背後凸顯的核心矛盾在於:
突發危機中,公司與藝人選擇優先自保,而粉絲的安危和權益似乎被忽視。
這種處理方式被批評為“只顧自己逃跑,不顧粉絲死活”,直接動搖了粉絲對偶像的信任基礎。
隨後,正如本文開頭所言——更嚴峻的情況逐步浮現:由於通訊混亂及交通受阻,28-30日仍然有部分中國粉絲與國內親友一度失去聯繫。社交平台上出現多個尋人帖,“有人下落不明”的消息牽動各方神經。
隨著失聯人數統計增加,國內家屬和網友自發在網上發起緊急尋人接力,仍舊擔心這些年輕人可能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目標(有人擔憂滯留者可能遭遇拐騙等風險)。
短短兩天內,相關話題閱讀量破億,討論數十萬,公眾輿論持續發酵。
當然,互助網路的運行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不法分子瘋狂炒作拐賣並且趁機騙錢。
由於“失聯文檔”公開可編輯,少數不實資訊混雜其中:有現場粉絲反映,部分尋人求助帖內容被誇大甚至捏造,平添了恐慌情緒。還有人在文檔中誤報某地發生嚴重騷亂,導致身處當地的粉絲不敢外出,精神高度緊張。
很快,混亂之中也出現了詐騙資金的資訊胡亂傳播。
多名律師提醒,惡意編造資訊可能構成刑事責任,建議求助者通過相關正式平台尋求協助。
本次事件也引發法律層面關注。演唱會取消屬於不可抗力,主辦方可免責承擔違約責任,但應退還票款,且若因通知延遲導致觀眾額外損失,粉絲可主張賠償。然而跨國維權成本高、程序複雜,實際操作難度不小。
最終,粉絲為觀看演出付出的機票、酒店等額外花費,以及因取消而產生的改簽費用等損失,依照不可抗力規則通常由粉絲自行承擔——演出協議中往往已包含此類免責條款。
然而,如果能夠證明主辦方存在通知不及時、疏於應對的過失,導致本可避免的額外損失(例如公告遲發使粉絲錯過最佳改簽時機),那麼粉絲有權利主張相應賠償。
只是現實中跨國維權成本高昂,取證困難,大部分粉絲只能自認倒黴。另外,有聲音呼籲公司應該出於道義提供補償或援助,例如協助滯留粉絲改簽返程、補貼部分費用等。
但是截至目前,經紀公司並未提及任何補償方案。由此可見,在法律層麵粉絲作為消費者的權益保護依然有限。
本次事件暴露出應急機制的不足:缺乏針對突發災害下演出取消的清晰規範,以及藝人經紀方對觀眾善後安置的責任缺位。這些問題都有待演出行業和法律界進一步反思、完善。
另一方面,網路中偶像責任亦被廣泛討論。在危機中選擇優先自保、冷處理滯留粉絲訴求,令粉絲深感失望。偶像與粉絲原本存在情感不對等關係,後者在災難時刻遭遇“被拋棄”的心理落差,極易破壞長期建立的信任紐帶。
此處,公司和藝人的冷漠回應被批“偶像失格”,不僅動搖了粉絲基礎,也對團隊形象和商業價值造成打擊。
與此同時,本次事件也揭示了跨國追星的現實風險。
語言不通、環境陌生、突發災難等都可能使粉絲陷入困境。
尤其對於未成年人,缺乏應急能力更易遭遇危險。
年僅16歲的粉絲失聯,家屬通過社交平台緊急尋人,引發關注。
這一事件再次敲響了理性追星的警鐘,尤其在出境旅行方面,安全意識與監護機制亟需加強。
在粉絲內部,因文化差異也出現分歧。
有韓國粉絲表示藝人無責,強調公司決策優先保護藝人;
而中國粉絲則認為公司與藝人均應對滯留粉絲負責。
這種輿論碰撞凸顯中韓粉圈文化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相互間的矛盾。
韓國粉絲,他們覺得中國粉絲對偶像的要求過高,甚至在網路上留言指責“中國粉絲小題大做”“偶像沒事就好,粉絲何必大驚小怪”。
有中國網友憤怒地指出:“韓粉比哥哥(偶像)還惜命,只要哥哥平安就行,全然不顧我們這些赴湯蹈火的粉絲。”
本次風波也暴露出韓娛產業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與結構性問題。
儘管韓國偶像在中國受眾廣泛,但公司一旦處理失當,便可能在短時間內失去重要市場
據悉,“門童”原計劃舉行的香港演唱會已遭遇大量抵制,票務平台受到強烈輿論壓力,後續安排面臨變數。
總而言之,本次“門童”事件不僅是一次因災取消演唱會的意外,更是一次圍繞偶像責任、粉絲權益、行業倫理及跨國風險的綜合危機。
它提醒我們:追星熱情雖珍貴,但安全意識與權責認知不可或缺;偶像經濟固然依賴粉絲支援,但必須以真誠回應和有效機製作為回饋基礎。
唯有粉絲更理性、公司更有擔當、偶像更有溫度,才能在未來的舞台上彼此成就。
否則,那些反面教材的“遇事先逃”,只是在親自導演“自我葬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