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泰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雙重危機——一場來自地殼深處的自然震動,和一場源於華盛頓的政治經濟震蕩。這兩場"地震"雖然性質迥異,卻共同考驗著佩通坦政府的危機應對能力。
自然之怒:地震暴露的結構性弱點
3月28日,緬甸7.7級強震波及泰國,曼穀一座由中國企業承建的30層在建高樓轟然倒塌,成為全城唯一完全坍塌的建築。這一事件不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更引發了對建築質量與監管體系的廣泛質疑。初步調查顯示,倒塌建築可能使用了不合格鋼材,且採用了在地震多發區已被淘汰的"無梁樓板"結構。
這場自然災害迅速轉化為政治考驗。作為國家領導人,佩通坦總理親赴事故現場指揮救援,但其政府面臨的挑戰遠不止於此。地震暴露了泰國建築抗震標準的缺失——儘管2009年後有了新規,但估計只有不到10%的建築真正具備抗震能力。更嚴重的是,事件加劇了民眾對中資項目質量的擔憂,可能影響未來外資引進。
貿易戰衝擊:美國關稅的"經濟地震"
就在泰國忙於災後應對之際,華盛頓投下了一枚"經濟炸彈"。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對包括泰國在內的多個東南亞國家加征關稅,其中泰國面臨37%的懲罰性稅率。這一決定直接打擊了泰國經濟命脈——出口貿易,預計將導致今年出口額減少7000億至1萬億泰銖。
受影響最嚴重的是泰國對美出口前五大產品:電腦設備(24.9%)、通訊設備(11%)、橡膠製品(10.6%)、半導體(5.8%)和汽車零部件。泰國泰京銀行警告,泰銖已進入貶值通道,而摩根大通將全球經濟衰退機率上調至60%。
雙重危機下的政治經濟學
這兩場危機在政治層面產生了奇特的共振效應。自然災害總是考驗政府的應急能力,而經濟危機則檢驗其治理智慧。佩通坦政府現在必須同時應對:
建築安全與城市韌性建設:需全面審查在建項目,特別是中資參與的重大工程,同時加快老舊建築抗震加固。
貿易多元化戰略:除與美國談判外,急需開拓新興市場,加強與東盟內部及中國的經貿聯繫。
經濟刺激方案:針對出口受創行業提供定向支援,穩定就業市場。
政治形象塑造:危機處理是樹立領導權威的關鍵時刻,佩通坦需借鑒其父他信在1997年金融危機中的表現。
地緣政治棋局中的泰國
美國的關稅政策明顯針對中國供應鏈的"後門國家",使泰國陷入中美博弈的夾縫中6。與越南迅速表態願對美國商品實行零關稅不同,泰國採取了更謹慎的應對——財政部長披猜將率團赴美協商,強調泰國是美國"可信賴的長期夥伴"。
這種平衡術體現了泰國傳統外交智慧,但也面臨嚴峻挑戰:如何在不得罪主要貿易夥伴中國的前提下,緩解美國關稅衝擊?如何在美國主導的舊秩序與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新體系間找到定位?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與區域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泰國還試圖積極探索以博彩業合法化作為經濟轉型的新支點。
面對傳統產業增長乏力的現實挑戰,泰國政府將目光投向了這一曾被視為“灰色地帶”的產業領域,試圖通過構建規範化、透明化的博彩市場體系,為經濟注入新的增長動能。
此舉不僅需要突破長期以來的社會觀念束縛,更需在政策設計層面展現非凡智慧——既要建立嚴格的監管框架以防範社會風險,又要設計合理的稅收機制以實現財政增收;既要平衡國際資本的進入與本土經濟的保護,又要兼顧文化傳統與現代經濟發展的張力。
這場變革若能成功推進,或將重塑泰國在東南亞經濟版圖中的角色定位,使其從旅遊勝地進一步升級為區域性娛樂經濟中心,為後疫情時代的經濟複蘇開闢新的想象空間。
正如1997年金融危機塑造了他信的政治傳奇,2025年的雙重危機同樣可能成為佩通坦政治生涯的轉折點。
不同的是,今天的挑戰更加多元和複雜——當自然"地震"遇上經濟"地震",泰國需要的不僅是一個救災總理,更是一位能夠駕馭全球化逆流的經濟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