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某的死,像一顆沉重的石子,砸進了菲律賓華人社群本就不平靜的池面。
具體事件,就不需要我贅述了,幾乎所有菲華公眾號都發了。
我知道,有很多傳聞,也有好幾個群友發給我內部消息。但,死者為大,就不多說,這也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這已經不知道是第多少次了,但這一次格外轟動。
受害者是知名華商,且支付了2億贖金,仍被撕票。
而且,也就這幾天,又一位老闆被綁,據說付了1億贖金,人出來了。
以前總說,低調做人、錢別太招搖的自保邏輯,似乎正在失效。
綁架,在菲律賓從來不是新鮮事。
以前是菲律賓人綁外國人,現在是中國人綁中國人,韓國人綁韓國人。都是逮著自己的同胞霍霍。
綁架這個詞近幾年在華人群體的語境裡,越來越像某種常識。
大家裝車載GPS,換車牌,分時段出行,群裡流傳的是:怎麼處理人質;綁匪怎麼談判更管用,不是怎麼報警。
是的,多數人不報案,寧可自己處理。
為什麼?
因為對菲律賓國家警察反綁架大隊(Anti-Kidnapping Group, 簡稱AKG)來說,現實並沒有他們建制時的目標那麼英勇。
成立於2013年的AKG,一度是警政總署親自拍板的重點項目。
但實際上,這支隊伍編製不到兩百人,連同技術、交通、翻譯、情報都要自己想辦法。早年有商會捐了幾輛越野車和中文翻譯器材,但據說沒用幾次就轉移用途了。
坊間說得更直白:
有些綁架案,警察知道誰乾的,就是不能抓。
有些警察打算抓人,奈何對方給的實在太多。
信任危機不是空穴來風。
過去不少案例中,曾爆出警方與綁匪有金錢往來,甚至出現警匪合演的局面。也正因此,每當綁架事件發生,多數人選擇不要聲張、儘快了結。
哪怕代價是數百萬披索和一場噩夢,即使不是全須全尾地回來,只要能活著,就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這次不同的是,郭某的案子鬧太大了。
媒體開始密集報道,中國大使館也發聲。警政總長馬比爾召開記者會,宣布成立特別調查組。
三天后,他又宣布:AKG負責人拉蓋被撤職。
官方的回應看起來很積極。
可在群聊裡,大家都在調侃,都在罵。
2025年4月11日,司法部長雷穆拉突然放話:司法部也要成立自己的反綁架特別小組。
雷穆拉說,成立這個小組,是為了重建人民對執法單位的信任,還特別提到:很多人不再報警,是因為不知道找誰。
這番話聽著像是承認了警察系統不靠譜。
這支新的反綁隊伍,歸司法部,不屬於警政系統,未來將協調國家調查局(NBI)和其他執法機關的資訊流通。
NBI局長聖地亞哥也現身月台,說,過去我們資訊各管各的,有了這個新平台,能合作得更好。
這已經不是菲律賓第一次多頭出擊了。
反毒戰爭時期,也曾出現過總統辦公室、警政署、軍方各搞各的專項任務組,最後成果難以評估,責任模糊。
有人說,這像是司法部在打警察的臉,也有人擔心,以後報警,要先分清楚是找哪個反綁隊?
表面上,這是一次機制的補丁修複。
實質上,它反映出系統性的瓦解和內部博弈。
一個案件,催生了兩套反綁機制。一個職務調整,難以平息一個華社的恐慌。
大家真正想問的是:這些隊伍,到底有沒有用?
因為對當下生活在馬尼拉的許多華人來說,更現實的問題是:
下次出事,能不能熬過毒打?能不能在反綁隊趕來前,沒被轉移、被消失?
反綁機制仍在擴編,但恐懼先走在了它前面。
華社的節奏並未因此停下,只是更多人開始謹言慎行、減少夜間外出、換掉車窗貼膜,以及,遠離人,遠離中國人。
因為,只有中國人,才會綁架中國人。
我看到,有不少報道裡,划了個重點:綁匪是講普通話的中國人
評論區高贊留言:遠離說普通話的中國人。
有群友說,說普通話的要被邊緣化了。
實際上,不管哪裡人,無論地域國籍,都有好人和壞人,請別一棒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