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原本被歸為“冒充公職敲詐”的案件,正在迅速演變為在菲華人圈內的公共事件。
2024年3月17日,菲律賓CIDG(刑事調查及偵查組)突襲馬尼拉知名餐廳“成都小酒館”,將店主——同時也是川渝商會副會長的何姓男子(綽號“蝦哥”)帶走,同時拘捕的還有兩名在場中國籍男子彭某與熊某。消息傳出後,在當地華人社群中激起巨大反響。
然而,事件很快展現出遠比“敲詐勒索”更為複雜的輪廓。
“蝦哥”高調反擊:自稱被敲詐反遭構陷
近日,“蝦哥”在社交平台與公開場合現身,聲稱自己並非施害者,而是一個設局敲詐未遂後遭反咬的受害人。
他直指一名中國籍男子梁某為幕後黑手,並指控其與CIDG部分執法人員勾結,在毫無合法手續的情況下對其住所和營業場所進行突襲,索要500萬比索“保護費”。由於其拒絕配合,“蝦哥”稱自己連帶身邊無關人員也遭到拘捕。
據其律師團隊透露,3月21日已正式向菲律賓最高法院提起反訴,控告多名執法人員濫用職權、非法拘留,案件中還涉及疑似“同胞舉報同胞”的內部博弈。
中國人“坑”中國人?灰產背後的內鬼機制曝光
此類設局敲詐的手法並非孤例。在菲律賓,近年來多起華人被“黑警”或“掮客”聯合敲詐的事件頻發,而背後往往都藏著熟悉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中間人”。這些掮客以華人身份周旋於灰產邊緣,利用語言優勢與社群關係,從中斡旋執法資源,構建起“灰色協作鏈”。
他們自己不動手,但可以藉助執法資源進行打擊、威脅乃至勒索。而“蝦哥”事件,被不少業內人士視為這種模式一次公開化的“翻車事故”。
目前“蝦哥”的無罪與否尚未有定論。但他敢於主動亮相、公開反訴的舉動,已在華人圈引發共鳴。一部分僑民認為他是少數敢於與系統抗衡、嘗試用法律捍衛自身權益的“第一人”。
然而,也有聲音指出,身為資深商會成員、對菲律賓商業與執法生態頗為熟悉的“蝦哥”,是否可能完全不知規矩與風險?他所說的“毫不知情”是否站得住腳?這些問題尚待更多調查與法庭的後續裁決。
菲律賓司法體系的困境:制度漏洞與社群冷漠的雙重夾擊
菲律賓執法與司法系統長期存在程序混亂、權力尋租等問題。近年來,從RCBC洗錢案、陽光監獄非法關押中國公民,到多起“黑警勒索”案件,均暴露了系統性的問題。而在這一環境下,華人不僅面臨異國執法風險,還要提防“熟人下刀”的現實。
“蝦哥”事件刺痛了在菲華人最深的焦慮:我們究竟還能信誰?這個問題,比案件本身更令人憂心。
“蝦哥”的翻案是否成立仍有待司法檢驗。但此案已成為一次訊號:面對權力濫用與制度黑洞,公開發聲至少是對沉默最有力的抗議。
也許這不是徹底的勝利,但它揭示了更關鍵的問題:中國人在菲律賓,真的有“安全區”嗎?
不是所有發聲的都是清白人,但沉默,註定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