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钢铁大王”郭从愿日前正式下葬,然而他的家属在沉痛送别之际,公开对菲律宾警方在绑架案件侦办过程中的无力与迟滞表示强烈不满。
郭从愿在支付巨额赎金后仍遭残忍杀害,引发华社乃至菲律宾全国舆论的强烈震动。
郭案并非孤例。早在2024年末,一名华商与其司机在交付赎金后亦遭撕票,凶手用胶带封口致死,作案手法几乎一致,显示绑架集团具备高度组织性,作案模式趋于“流水线”化。
警方调查发现,赎金疑通过马尼拉部分赌场VIP厅“洗白”,并迅速注入赌博系统。部分赌场与虚拟货币平台已启动风控限制,包括提现与转账限额,显示跨国专案调查或已启动。
虽然平台或赌场未必主观协助犯罪,但系统漏洞及监管缺失,为赎金清洗提供了操作空间。这也引发疑问:这些平台客户的实名信息,是否将成为调查突破口?是否已被共享至国际执法网络?
警方回应乏力,华社与政界齐声批评
案件侦破迟缓,使公众对菲律宾国家警察反绑架小组(AKG)失去信心。华社领袖洪玉华呼吁重启“警察反犯罪应急部队”(PACER)机制,恢复情报共享效率,并建议设立每日进度报告制度,提升透明度。
参议员乔尔·维拉纽瓦则公开批评AKG“毫无作为”,建议由总统反有组织犯罪委员会(PAOCC)接手案件调查,并彻查POGO博彩平台背后的灰色利益链。他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绑架案已接近全年平均值,八成受害者为中国公民。
警方总长马比尔回应称,警方已锁定部分嫌疑人,正与移民局合作实施出境控制。他强调“必须瓦解整个犯罪网络”,并承诺加强与商界合作,在重点地区增派警力与提升企业防范能力。
然而,多家商业组织与中华总商会联合声明强调,绑架已非偶发事件,而是系统性危机,警方仅凭表态难以恢复社会信任。
从曾案到郭案:两年三命案,危机持续升级
郭从愿遇害,令人回想起2023年震惊中菲社群的“曾姓华商一家六口惨案”。两案相似处众多:
目标精准:华商背景成为高危标签,行踪被精准掌握,疑似信息遭泄露;
撕票常态化:即便谈判赎金,人质仍遭杀害,反映犯罪团伙灭口已成“标准流程”;
警方反应迟钝:多起案件未能在“黄金48小时”内有效反应,错失破案关键;
官方与黑势力界限模糊:外界普遍怀疑绑架集团与腐败警力存在勾结;
中菲社群震怒:案件引发中方使馆及侨团高度关注,外交层面持续施压。
据统计,菲律宾绑架案数量自2017年起持续上升,2024年达32起,2025年前三月已高达12起,其中八起涉及华人,显示外籍人士成为绑架集团首选目标。
反绑改革迫在眉睫
频繁撕票案已揭示菲律宾安全系统的深层危机。政界、商界与民间组织纷纷呼吁政府启动制度性改革,包括:
重组反绑架单位,恢复高效应急系统;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应对复杂跨境金融犯罪;
加强赌场与金融科技平台的反洗钱监管;
启动第三方独立监督,保障执法透明度;
强化对外籍侨民的安全保护政策。
正如洪玉华所言:“预防胜于补救”,唯有从制度与系统层面着手,方能避免下一场悲剧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