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在线协作设计平台Figma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今年迄今为止美股市场最大的IPO项目。
Figma此次发行价为每股33美元,开盘后股价一路飙升,最终收于115.5美元,涨幅高达250%。按收盘价计算,Figma市值达到56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00亿元。这不仅是2025年美股市场最亮眼的一次IPO,也被称为自2021年以来美国风投支持的最大科技公司上市事件。
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公司,由90后创始人Dylan Field在大学期间创办。他在大二时从布朗大学退学,获得了著名投资人彼得·蒂尔提供的10万美元“蒂尔奖学金”,随后与同学Evan Wallace联合创立Figma,致力于将图形设计工具搬上云端,与Adobe等老牌巨头正面竞争。
起初,Figma发展并不顺利——产品定位模糊、商业模式不清,加之人员流失严重,一度陷入困境。直到2016年正式推出首款协作设计工具,以免费“Adobe平替”快速积累用户,逐步建立起在设计协作领域的优势地位。
真正令Figma声名鹊起的是微软的一次收购案——微软收购Xamarin,而该公司数百名设计师恰好是Figma的早期用户。自此,Figma在科技圈迅速传播开来,并在远程办公潮兴起的2020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当年营收达7500万美元。
进入AI时代,Figma持续押注新技术,推出AI驱动的“Figma Make 2.0”和生成式设计工具,实现输入一句自然语言即生成产品原型的功能。“AI”一词在其招股书中出现超过200次,成为本次IPO的重要故事线。
据招股书披露,Figma 2024年营收为7.49亿美元,同比增长48%;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达2.28亿美元,净利润4490万美元。大客户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年付费超过10万美元的企业客户已达1031家,较去年增长47%,客户包括Netflix、Stripe、Duolingo等科技巨头。
本次IPO,也为创始人和投资机构带来巨额回报。Dylan Field持股5660万股,并掌握另2670万股的投票权,是公司最大个人股东。他将在IPO中出售235万股,变现约7700万美元。彭博亿万富豪指数显示,Field当前个人财富已达61亿美元。
机构投资者方面,Index Ventures是最大机构股东,持股17%;Greylock Partners持股16%,凯鹏华盈和红杉资本则分别持有14%与8.7%。这些VC/PE机构在Figma十余年的发展中持续加码投资,据估算,整体回报率超过10倍。
Figma此番上市,也再度点燃了美股IPO市场的热情。2025年第二季度,美股共有59家公司完成IPO,融资总额达150亿美元,远超第一季度。不久前上市的Circle、CoreWeave等热门新股也表现强劲,为市场注入信心。
在中国市场,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企境内外上市共109家,首发融资总额超1200亿元人民币,A股与港股市场同样活跃。
有分析指出,Figma成功上市不仅带来财富效应,更是一级市场投资者久违的“退出窗口”。在IPO收缩多年的背景下,这类超级独角兽的上市为VC/PE们带来真正的兑现机会。
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参与这场IPO盛宴。站上敲钟舞台的,是那些在细分赛道中跑赢周期、坚持长期主义的佼佼者。资本寒冬过后,真正兑现纸面财富的,终究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