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中央銀行宣布,支援數字經濟與社會部向內閣提交的《技術犯罪防範和打擊措施緊急法令(草案)》。
在此基礎上,泰國央行正在制定針對銀行和金融機構在技術犯罪案件中應承擔責任的評估機制。
隨著技術犯罪的猖獗,泰國民眾因詐騙電話等手段遭受的財產損失已達日均6000萬至7000萬泰銖,甚至在採取防範措施之前,這一數字一度攀升至每日1億至1.2億泰銖。
儘管如此,現行的2023版法案卻存在多項漏洞,未能有效落實相關責任和懲罰機制,尤其在P2P平台上“馬賬戶”的處理、受害者退款機制及相關責任追究方面。
因此,修訂相關法案、迅速採取應急措施,成為亟待解決的當務之急。
此次法案修訂的關鍵內容包括:
強化政府對P2P平台的監管權,嚴厲打擊涉及犯罪活動的賬戶;
要求電信運營商立即停用與犯罪活動相關的SIM卡;
強制銀行快速將“馬賬戶”資訊提交至反洗錢辦公室,以便加快受害者資金的返還速度;
對P2P平台及未嚴格審核賬戶的銀行設立處罰機制;
加大對泄露個人資訊行為的處罰力度;
明確金融機構、電信網路和社交媒體平台等服務提供方共同承擔因技術犯罪造成的損失。
泰國央行副行長兼金融機構監管負責人表示,泰國央行全力支援數字經濟與社會部修訂法案的決策,並正在與各部門密切合作,完善細則,以加強在防範和打擊技術犯罪方面的作用。
修訂後的法案明確規定,服務提供方需對未能履行監管要求而導致的損失負責。這一條款已經成為泰國央行的政策重點,目前正與政府及私人機構進行緊密協商,推動相關措施的落實。
泰國央行預計將在近期公布詳細的責任評估機制,明確在技術犯罪引發的損失中,金融機構和其他服務提供方的責任範圍。這一舉措將進一步推動泰國在打擊電信詐騙等技術犯罪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確保人民財產安全不再受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