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公室(OHCHR)近日發布報告,指出東南亞地區正面臨一場嚴重的網路詐騙危機,數十萬人被販運並強迫從事虛假投資、加密貨幣騙局和非法博彩等活動。報告強調,這一現象不僅是跨國犯罪問題,更是嚴重的人權危機。
據估計,緬甸可能有超過12萬人被迫從事網路詐騙,柬埔寨也接近10萬人。此外,寮國、菲律賓、泰國等國同樣成為網路詐騙販運的“熱土”,至少數萬人深陷其中。這些詐騙集團年收入高達數十億美元,手法日益專業、跨境運作複雜。
受害者多為外籍人士,其中包括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國的公民,甚至延伸至南亞、非洲及拉丁美洲。多數人具備高學曆和專業技能,能流利使用多國語言,是網路詐騙集團的“理想工具”。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福爾克爾·蒂爾克(Volker Türk)在報告中表示:“這些人是在脅迫下從事非法活動,遭受酷刑、性暴力、強迫勞動與非法拘禁。他們應被視為受害者,而非罪犯。”他強調,應區分詐騙行為背後的受害者與操控者,避免將受害者汙名化或刑事定罪。
報告指出,許多受害人原本是為尋求合法就業而落入陷阱。他們往往通過虛假招聘資訊被誘騙至東南亞,隨後被扣押護照、限制人身自由,並遭遇暴力威脅與虐待。新冠疫情期間,邊境封鎖與失業潮進一步加劇人口流動的風險,使更多人淪為詐騙工具。
儘管部分國家已出台反詐騙和反販運法規,但多數執法體系尚未適應新型跨境網路犯罪的複雜性,執行層面也存在嚴重滯後。報告批評,受害者在部分國家常被當作非法移民或罪犯處理,反遭刑事追訴,難以獲得庇護、心理支援與法律援助。
蒂爾克呼籲受影響國家展現真正的政治決心,不僅要完善法治體系和反腐機制,還需建立人權為核心的跨國司法合作機制。他指出:“只有全面、多層次的應對策略,才能打破現有的有罪不罰格局,讓真正的施害者承擔責任,保護那些飽受壓迫的受害者。”
他還強調,要終結這一黑色產業鏈,各國必須聯手治理腐敗、堵住系統漏洞,並提供更多關於網路安全和反詐騙的公眾教育。
該報告再次敲響警鐘,揭示全球化時代下網路詐騙的驚人擴張,以及全球在保護受害者權益與追責犯罪分子方面面臨的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