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某的死,像一颗沉重的石子,砸进了菲律宾华人社群本就不平静的池面。
具体事件,就不需要我赘述了,几乎所有菲华公众号都发了。
我知道,有很多传闻,也有好几个群友发给我内部消息。但,死者为大,就不多说,这也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多少次了,但这一次格外轰动。
受害者是知名华商,且支付了2亿赎金,仍被撕票。
而且,也就这几天,又一位老板被绑,据说付了1亿赎金,人出来了。
以前总说,低调做人、钱别太招摇的自保逻辑,似乎正在失效。
绑架,在菲律宾从来不是新鲜事。
以前是菲律宾人绑外国人,现在是中国人绑中国人,韩国人绑韩国人。都是逮着自己的同胞霍霍。
绑架这个词近几年在华人群体的语境里,越来越像某种常识。
大家装车载GPS,换车牌,分时段出行,群里流传的是:怎么处理人质;绑匪怎么谈判更管用,不是怎么报警。
是的,多数人不报案,宁可自己处理。
为什么?
因为对菲律宾国家警察反绑架大队(Anti-Kidnapping Group, 简称AKG)来说,现实并没有他们建制时的目标那么英勇。
成立于2013年的AKG,一度是警政总署亲自拍板的重点项目。
但实际上,这支队伍编制不到两百人,连同技术、交通、翻译、情报都要自己想办法。早年有商会捐了几辆越野车和中文翻译器材,但据说没用几次就转移用途了。
坊间说得更直白:
有些绑架案,警察知道谁干的,就是不能抓。
有些警察打算抓人,奈何对方给的实在太多。
信任危机不是空穴来风。
过去不少案例中,曾爆出警方与绑匪有金钱往来,甚至出现警匪合演的局面。也正因此,每当绑架事件发生,多数人选择不要声张、尽快了结。
哪怕代价是数百万披索和一场噩梦,即使不是全须全尾地回来,只要能活着,就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这次不同的是,郭某的案子闹太大了。
媒体开始密集报道,中国大使馆也发声。警政总长马比尔召开记者会,宣布成立特别调查组。
三天后,他又宣布:AKG负责人拉盖被撤职。
官方的回应看起来很积极。
可在群聊里,大家都在调侃,都在骂。
2025年4月11日,司法部长雷穆拉突然放话:司法部也要成立自己的反绑架特别小组。
雷穆拉说,成立这个小组,是为了重建人民对执法单位的信任,还特别提到:很多人不再报警,是因为不知道找谁。
这番话听着像是承认了警察系统不靠谱。
这支新的反绑队伍,归司法部,不属于警政系统,未来将协调国家调查局(NBI)和其他执法机关的信息流通。
NBI局长圣地亚哥也现身站台,说,过去我们信息各管各的,有了这个新平台,能合作得更好。
这已经不是菲律宾第一次多头出击了。
反毒战争时期,也曾出现过总统办公室、警政署、军方各搞各的专项任务组,最后成果难以评估,责任模糊。
有人说,这像是司法部在打警察的脸,也有人担心,以后报警,要先分清楚是找哪个反绑队?
表面上,这是一次机制的补丁修复。
实质上,它反映出系统性的瓦解和内部博弈。
一个案件,催生了两套反绑机制。一个职务调整,难以平息一个华社的恐慌。
大家真正想问的是:这些队伍,到底有没有用?
因为对当下生活在马尼拉的许多华人来说,更现实的问题是:
下次出事,能不能熬过毒打?能不能在反绑队赶来前,没被转移、被消失?
反绑机制仍在扩编,但恐惧先走在了它前面。
华社的节奏并未因此停下,只是更多人开始谨言慎行、减少夜间外出、换掉车窗贴膜,以及,远离人,远离中国人。
因为,只有中国人,才会绑架中国人。
我看到,有不少报道里,划了个重点:绑匪是讲普通话的中国人
评论区高赞留言:远离说普通话的中国人。
有群友说,说普通话的要被边缘化了。
实际上,不管哪里人,无论地域国籍,都有好人和坏人,请别一棒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