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公室(OHCHR)近日发布报告,指出东南亚地区正面临一场严重的网络诈骗危机,数十万人被贩运并强迫从事虚假投资、加密货币骗局和非法博彩等活动。报告强调,这一现象不仅是跨国犯罪问题,更是严重的人权危机。
据估计,缅甸可能有超过12万人被迫从事网络诈骗,柬埔寨也接近10万人。此外,老挝、菲律宾、泰国等国同样成为网络诈骗贩运的“热土”,至少数万人深陷其中。这些诈骗集团年收入高达数十亿美元,手法日益专业、跨境运作复杂。
受害者多为外籍人士,其中包括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国的公民,甚至延伸至南亚、非洲及拉丁美洲。多数人具备高学历和专业技能,能流利使用多国语言,是网络诈骗集团的“理想工具”。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福尔克尔·蒂尔克(Volker Türk)在报告中表示:“这些人是在胁迫下从事非法活动,遭受酷刑、性暴力、强迫劳动与非法拘禁。他们应被视为受害者,而非罪犯。”他强调,应区分诈骗行为背后的受害者与操控者,避免将受害者污名化或刑事定罪。
报告指出,许多受害人原本是为寻求合法就业而落入陷阱。他们往往通过虚假招聘信息被诱骗至东南亚,随后被扣押护照、限制人身自由,并遭遇暴力威胁与虐待。新冠疫情期间,边境封锁与失业潮进一步加剧人口流动的风险,使更多人沦为诈骗工具。
尽管部分国家已出台反诈骗和反贩运法规,但多数执法体系尚未适应新型跨境网络犯罪的复杂性,执行层面也存在严重滞后。报告批评,受害者在部分国家常被当作非法移民或罪犯处理,反遭刑事追诉,难以获得庇护、心理支持与法律援助。
蒂尔克呼吁受影响国家展现真正的政治决心,不仅要完善法治体系和反腐机制,还需建立人权为核心的跨国司法合作机制。他指出:“只有全面、多层次的应对策略,才能打破现有的有罪不罚格局,让真正的施害者承担责任,保护那些饱受压迫的受害者。”
他还强调,要终结这一黑色产业链,各国必须联手治理腐败、堵住系统漏洞,并提供更多关于网络安全和反诈骗的公众教育。
该报告再次敲响警钟,揭示全球化时代下网络诈骗的惊人扩张,以及全球在保护受害者权益与追责犯罪分子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