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國傳統節日宋幹節前夕,有關“娛樂綜合體”與“賭場”的爭論再度升溫,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與討論。
面對外界質疑,泰國總理佩通坦·欽那瓦近日在接受採訪時明確表示,政府即將提交議會審議的《娛樂綜合體經營法案》,核心目標是打造多元化的娛樂和商業設施,而非在全國範圍內開放賭場。她呼籲公眾不要誤讀政策初衷。
事實上,圍繞“綜合體”和“賭場”的討論早已展開。一開始,由於資訊不對稱,許多民眾對兩者的關係感到混淆。但如今,法案草案內容逐漸明朗:所謂“賭場”僅為娛樂綜合體中的一小部分,佔地不超過10%,其主要服務對象是外國遊客,而非本國公民。
為了限制本國居民進入賭場,法務委員會擬定了一項高門檻條款:泰國人若想進入賭場,需繳納高達5000萬泰銖的保證金。這一規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國內居民的參與,也進一步明確了“娛樂綜合體”以旅遊和經濟發展為導向的定位。
據政府介紹,綜合體中其餘90%的空間將建設為遊樂園、音樂廳、購物中心等大眾娛樂設施,並與賭場區域嚴格區隔。遊客可自由享受各類服務,但不會無意間進入博彩區域。
此外,泰國政府計劃將娛樂綜合體項目設於少數幾個城市,甚至可能僅限於曼穀,以便集中資源並確保投資效益。這類項目所需的資金龐大,因此對投資方的吸引力和經濟回報是推動實施的關鍵因素。
儘管《娛樂綜合體法案》可能在下一次國會會議上獲得通過,但實際落地仍需時間。即便法案通過,還需設立執行辦公室、組建監管委員會、完成招標及建設流程。這一系列程序很可能在現政府任期(至2027年)內難以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泰國並非第一個嘗試引入娛樂綜合體的國家。包括新加坡、日本等國家早已將此類項目納入經濟發展戰略。例如,日本計劃在2030年完成大阪綜合體的建設。
對泰國來說,娛樂綜合體是一個全新的嘗試,既是吸引外資和旅遊收入的機會,也可能引發諸多社會爭議。正如外界所關心的,公眾究竟會如何看待這一項目?是將其視為經濟轉型的催化劑,還是擔憂賭場合法化帶來的社會問題?
未來,這場關於“發展”與“風險”的辯論,仍將繼續影響泰國社會的選擇方向。